9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DeviceChina)在苏州拉开帷幕,作为国内首要的、关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高端会议,大会聚焦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数字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特邀请艾瑞迈迪联合创始人范博士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大会共设置16个专题的领域分会,邀请了知名医疗器械从业者、医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及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会。在“医学影像设备论坛”圆桌讨论中,艾瑞迈迪联合创始人范博士与IEEE Fellow田捷先生、联影向军先生、云锋基金李文罡先生、联影向军先生、聆数医疗谷晓林先生围绕国产医学影像设备的产业化进程与未来发展展开探讨。
圆桌讨论从几方面进行了探讨,艾瑞迈迪联合创始人范博士介绍到:
问:结合各自领域,谈谈对影像设备产业现状的看法,针对影像产业如何做到协同创新?
答:医学影像成像设备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在结构成像方面,CT、MR等设备的应用,目前已经很普遍。在术中实时成像方面,术中实时的内镜、超声、DSA、分子成像等成像技术,应用也很广泛。利用多模态影像的融合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目前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视觉,用AI的方法来实现多模态影像的融合和配准。另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依靠光学、电磁的定位传感器,利用光学、电磁的定位,更精准的获取到成像设备的位置、位姿等信息,利用定位设备捕捉超声探头的位置,更方便地把超声探头的成像和术前的结构成像关联起来,这对于定位的准确性、鲁棒性、实时性等都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利用多模态影像的融合,对医生在诊断性、治疗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问: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是否遇到某些问题、某些瓶颈,是否有“卡脖子”问题导致无法进行迭代创新?
答: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很鲜明的特点,无论是从法规要求、准入门槛、临床医生的不同需求来说,对于艾瑞迈迪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做的是手术导航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的终端产品,拿到了Ⅱ、Ⅲ类医疗器械证书。在取证过程中,就感受到第三方型检的挑战,不断摸索注册过程,花费4年的时间才拿到第一张Ⅲ类医疗器械证。拿到证书后,又发现新的挑战来了,在量产和入院的过程中,供应链端也都是问题。其中,光学定位的核心部件成为了“卡脖子”问题。国内外90%以上的企业,使用的都是加拿大NDI公司的定位产品,无论是供货周期还是后期的维护,都成为了我们的卡点,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转型来做核心定位部件的研发。在转型过程中,前面我们遇到的那些困难和挑战,反而成为了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完整地走完了一遍检测、注册等流程,我们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医疗器械产品对于核心部件的要求。双目视觉的光学定位设备,在民用级别是很成熟的技术,精度上能达到毫米级甚至是厘米级精度要求就是可用的,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高精度的医疗器械中使用,医疗行业要求的精度在亚毫米级,还要求可以长时间使用稳定,并且在温度和环境变化时,始终保证温漂在0.2毫米内,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加工、研发、量产环节中,全方面进行把控,进行协同解决。
问:面对“卡脖子”技术问题,如何在时间花费和拿来主义之间进行平衡,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破局和产业创新?
答:是否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要从团队基础和能力两方面来考虑,“卡脖子”问题一般来说不是卡在理论和原理上,理论和原理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得,主要是卡在技术、工艺的问题,这些方面如果前期没有积累,强行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从投入、风险、成功率上来说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艾瑞迈迪是北理工光电学院孵化的团队,有这样的基础,才会更适合做“卡脖子”的核心部件的研发。从这个角度来看,从自身团队特点来分析,才是适不适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考虑因素。
为期两天的大会以“破界与创新,国产医疗器械的复苏与重塑”为主题,众多专家大咖、行业翘楚通过院士报告、创新论坛等环节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光学定位设备企业代表,艾瑞迈迪将与医疗器械产业上下游各链条同道一起,助力打破技术设备“卡脖子”现状,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进程,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贡献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