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走廊上临时加床的患者正在输液。而在200公里外的河北某县级医院,崭新的住院大楼里却有近半床位空置——这种魔幻现实正揭示中国医疗最深层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张床位?
失控的扩张:全球罕见的"床位大跃进"
1.1 数字狂欢背后的隐忧
《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达1017.4万张,较 2022 年增加 42.4 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 2022 年的 6.92 张增至 7.23 张。这一数值是欧美多国的2-3倍[2]。
这种数字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隐忧。首先,床位的快速扩张与医疗资源的其他要素不匹配。2023 年末,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 3.40 人和 4 人[1]。医护人员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床位的增长,这必然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大量的床位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公立医院负债问题和运营压力日益突出,地方财政补贴也略显乏力。当床位数突破千万大关,一片繁华扩张之象背后,却鲜有人叩问这深层的隐忧:医疗资源的这场大规模扩张,是否正重蹈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
1.2住院率畸高的黑色产业链
在床位扩张的同时,住院率畸高现象不容忽视。部分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诱导患者住院,甚至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浪费了医疗资源。此外,一些“黄牛”利用患者住院难的问题,从中谋取私利,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床位资源,然后高价卖给患者,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如:重庆合川区康宁医院:定期给员工下达住院指标,按联络住院人数发绩效奖励。四川自贡市富顺西区医院:为4个乡镇敬老院供养老人提供车接车送、免费吃喝等住院服务,诱导无指征住院[3]。北京打击 “黄牛” 专项行动:2025年1月18日,北京警方多地同步打击“医院黄牛”,刑拘159人,行拘8人,缴获手机270余部[4]。沈阳 “号贩子” 倒卖号源案件:2024 年,沈阳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批 “号贩子” 非法倒卖医院稀缺号源案件[5]。
图片来源:文心一言、健康凯歌研究院
颠覆性变量:技术如何杀死传统床位
2.1手术室的静默革命
同时,手术室里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70 岁的洪先生采用极速康复外科模式,融合数字化医疗技术和微创外科手段,经过 90 分钟的胃癌根治手术,术后 30 分钟便主动下床活动,不到 24 小时就顺利出院。
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康复周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泌尿外科、妇科等领域的应用,使得手术更加精准、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也大幅缩短。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传统手术患者可能需要住院5-7天,而采用微创手术,患者一般术后2-3天即可出院。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AI可以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的分析,为医生提供手术方案的参考,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规划和风险评估。此外,术中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为手术的精准化和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对传统床位的需求。
2.2支付改革的“去床位化”效应支付方式的改革也对传统床位产生了“去床位化”的效应。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按病种付费、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在这些支付方式下,医院的收入不再单纯与床位占用时间挂钩,而是与治疗的病种、治疗效果等因素相关。这就促使医院更加注重治疗效率和质量,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天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在DRG付费模式下,医院如果能够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医院会积极采取措施,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从而减少了患者对床位的依赖。
来源:文心一言、健康凯歌研究院
结构性过剩:被误解的供需关系
3.1冰火两重天的现实图景
整体来看,中国医疗床位存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床位数量充足,甚至出现了过剩的情况。而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却十分匮乏,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依然突出[6]。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例,拥有众多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床位数量相对较多。但在一些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原因,医疗设施陈旧,床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当地患者的需求。此外,不同科室之间也存在床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些”热门科室”,如心内科、肿瘤科等,床位紧张,一床难求;而一些冷门科室,如康复科、安宁疗护科等,床位利用率却不高。
3.2即将爆发的转型海啸
面对这种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医疗行业即将迎来一场转型海啸。一方面,过剩的床位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医院需要进行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可将部分闲置的床位转化为康复、养老、安宁疗护等服务床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和康复需求。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匮乏地区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同时,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模式的升级,医疗服务将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这就要求医院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治疗,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康复指导等。因此,医院需要对现有的床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以适应新的医疗服务需求。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逸乐医院医养结合转型:章丘逸乐医院原名埠村煤矿医院,2016年因煤矿关停遇困境,2017年转型医养结合,改造三、四楼为100张床位的养老区,定位收治失能老人。通过提升服务、吸引人才,实现床位爆满,带动医院业务增长。
破局之道:从物理空间到价值网络的跃迁
4.1重新定义医疗空间
密歇根儿童医院专科中心、蒙特菲奥急诊中心、美国大都会医疗系统等“无床医院”和“独立诊所”的兴起,与美国医疗法案和患者需求的改变有很大联系[7]。而我国正在推行的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8]。传统的医疗空间主要以病房床位为核心,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重新定义医疗空间。医疗空间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场所转变为集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空间。同时可以用互联网医院和物联网技术,将医疗空间延伸到患者的家庭和社区。通过远程监测、在线问诊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减少患者对医院床位的依赖。可以预想,未来医疗场景中,可穿戴设备与家庭 ICU 系统结合,搭配元宇宙查房,再辅以模块化应急床位网络,重塑就医模式。
4.2运营模式的基因重组
为了实现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运营模式进行基因重组。“共享病床”的推出是解决方案之一:中日友好医院,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李女士,从预约挂号开始,不到一周就办理了入院手续。几年前她看同样的病,床位排了1个多月。住院更快,是因为李女士没有在胸外科病房“干等”,而是住进了住院部其他科室的病房[9]。此外,医院要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优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等方式,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服务全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
幸存者游戏:谁能穿越周期?
在这场注定到来的洗牌中,以下三类机构将获得“诺亚方舟”船票:
技术驯兽师:掌握AI诊断、手术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医院
掌握核心技术的医院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AI诊断技术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治疗。手术机器人则可以实现更精准、更微创的手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引进了先进的AI诊断系统和手术机器人,在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大量的患者。
政策冲浪者:提前布局医养结合、分级诊疗的体系
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是国家医疗政策的重点方向。提前布局医养结合的机构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而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与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开展分级诊疗服务,提高了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价值重构者:能将床位转化为健康管理入口的革新者
能够将床位转化为健康管理入口的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预防的转变。一些医院建立了患者健康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咨询、健康干预等服务,将床位资源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写在最后
当最后一家马车工厂悄然倒闭,汽车已然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此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当下所构建的,究竟是契合真实需求、引领行业前行的 “方舟”,亦或是困囿传统模式、终将被时代淘汰的 “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