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迈迪

销售/售后热线:

400-660-3568(转2)

链生态|智能医学与技术转化论坛成功召开,创新白皮书与手术机器人报告双发布

行业新闻
2025-04-12
艾瑞迈迪

4月8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CMEF)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启幕。4月9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与国药励展联合主办、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支持的智能医学与技术转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执行院长马婷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02.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创中心主任郑海荣,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沈定刚,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执行院长马婷,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杨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院长刘洪海等来自全国约30家单位百余名国内顶尖学者、技术专家与产业精英齐聚论坛,共同开启智能医学领域的前沿对话。


郑海荣院士在线上致辞中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下,新型医疗器械产品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新型传感、探测材料、增材制造等创新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装备发展格局;AI辅助医学诊疗、单分子检测、仿生学技术应用等成为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热点方向;人工智能、分子检测、仿生技术等创新成果,推动医疗装备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跃升;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生命科学的重大跨越。他指出,应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掘新赛道、新业态,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国药励展副总经理丁传军致辞表示,随着相关政策落地、技术突破,CMEF作为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加速器”,将借力此次合作,与产业各方一道助推更多技术走出实验室,挖掘技术转化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32.jpg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白皮书》

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发布


论坛上,国创中心发布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该白皮书由国创中心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药励展、Elsevier(爱思唯尔)共同编制,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导入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产业实践、行业传播及学术资源的协同创新合力。依托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Scopus、SciVal和Embase等全球顶级科研数据库及先进分析技术,以全球化视野分析洞察行业科研态势,系统梳理2015-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科研动态,聚焦2020年后新兴技术赛道,通过FWCI规划引文影响力、技术成熟度、企业贡献度及产学合作成果率四大维度,深度剖析行业研究热点、技术趋势及科研合作网络等深层次结构和规律,揭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将白皮书打造为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科研贡献和全球地位的重要展示窗口。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35.png


研究显示,近十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科研产出年增长率达6.5%,全球平均增长率为4.3%,学术影响力稳超全球均值,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原创性影响力仍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在研究成熟度方面,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目前仍主要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应用转化亟待突破。此外,中国在国际合作与产学合作学术产出占比均偏低,企业全球化布局空间广阔;当前研究热点集中于心脏停搏干预、生物材料、压力传感等前沿方向,有望引领行业未来创新。


在下一研究阶段,国创中心将继续联合产业链各方力量,深入挖掘医疗器械领域的新兴赛道与中国优势方向,识别科研创新的活跃机构,推动行业持续创新与发展。白皮书完整版将于2025年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CMEF)正式线下发布,为全球医疗器械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

预发布



此外,国创中心还在此次论坛上预发布了《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历经28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探索,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国产替代”攻坚与商业化突破的关键期。为落实《“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高端医疗装备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要求,国创中心联合应科咨询,通过深度企业调研、数据建模及文献分析,首次以“国家战略-产业痛点-临床需求”闭环视角,系统性梳理行业发展脉络,前瞻性研判未来路径,旨在为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及商业化落地提供科学指引。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38.png


报告指出,回溯中国手术机器人发展历程,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力下已迈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国产商业化产品加速获批,全面覆盖各细分赛道,国产化率超80%,供给端呈爆发式增长。当前市场竞争集中于腔镜与骨科领域(合计占比约74%),但行业仍面临商业化进程迟滞、同质化竞争加剧等挑战。报告从研发、需求、供给及政策四端剖析痛点,强调核心痛点亦是破局关键,行业发展应针对痛点发力,化挑战为机遇,加速行业发展,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手术机器人竞争的重要力量。


作为行业首份融合“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双维视角的权威研究,报告依托国创中心国家级平台资源整合优势,联动产学研医多方协同,为行业提供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框架。报告完整版将于4月16日线上发布,敬请关注!(文末附报告获取方式)


专家齐聚分享智慧洞见

绘制医疗创新新图景



本次论坛高朋满座、群星璀璨。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技术转化、生态共建的核心议题作专题报告和讨论交流,分享智慧洞见,共同探索智能医学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路径,助力中国医疗科技迈向引领式发展的新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执行院长马婷作《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白皮书》《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成果发布报告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43.jpg


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沈定刚作《医学影像基础模型的研究与展望》主题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46.jpg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杨旗作《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像学转化研究思考》主题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49.jpg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作《脑网络组图谱引导的新一代脑机接口方法与设备》主题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52.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院长刘洪海作《人体行为功能调控与技术转化》主题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356.jpg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廖洪恩作《面向智能精准诊疗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主题分享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黎铭作《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医学:对学习模型的一点思考》主题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杨健作《智能感知新视界:解锁智慧化手术室——手术导航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与转化应用》主题分享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执行院长苏佳灿作《骨类器官研究与未来转化》主题分享


国创中心董事长刘新作《医学影像技术AI前沿与转化》主题分享


联影医疗磁共振事业部联合创新部经理袁健闵作《搭建医学影像融合创新生态》主题分享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高龙作《脑起搏器与神经调控》主题分享


刘新董事长在报告中指出,医学影像领域AI技术正实现全链条赋能,从前端图像信号采集重建到后端图像分析,助力设备性能提升、应用拓展,如超声、PET、CT、磁共振等设备均因AI取得突破;未来医学影像将朝着成像与诊断一体化的方向发展,AI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进步 ,且随着AI与医学影像深度融合,国产化芯片及算法将助力我国医学影像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


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医疗创新领域“产学研医”的权威专家以“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为主题开启深度对话,围绕产学研医协同机制、成果转化瓶颈、临床需求驱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为锻造医疗创新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微信图片_20250428154400.jpg


国创中心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赫家烨表示,国创中心作为工信部2020年批复建立的医疗器械领域唯一国家级创新中心,致力于突破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创新生态。面对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周期长、验证周期长等挑战,国创中心过去五年中协同产业各方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助力成果走向产品化、商品化;当前国产替代进入下半场,国创中心将持续助力企业创新、打通医疗端需求沟通桥梁 ,推动中国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




相关新闻